最不该收购的汽车品牌,最不该收购的汽车品牌是什么
为什么比亚迪不学吉利一样收购合并其他公司?
研发方向与研发阶段的差异
吉利汽车通过收购或入股知名品牌(或车企),其初衷应为期望以外国品牌提升吉利汽车的品牌与集团形象,这点无可厚非且收效非常理想。
比如通过从福特手中收购沃尔沃,两方的合资为吉利汽车加上了“欧系车技术品质”的光环;其次收购莲花路斯特跑车,这会为消费者形成一种吉利能造跑车则普通汽车必然不差的理解;再次收购SMART让吉利搭上了梅赛德斯奔驰这条线,成为了梅奔的大股东也能让吉利汽车更显高级。
第二个目的则是通过合作汲取一定程度的技术共享,比如吉利博瑞博越缤越等车装备的1.5T直列三缸发动机,在品质不值得淘汰的前提下挂上了“沃尔沃技术”的标签,这台低端机似乎也有些高端的味道。星越与领克等车装备的2.0T发动机是沃尔沃的DriveE-T系列,对于缺少2.0T直喷增压机的吉利汽车而言,现成且相对成熟的技术可以让吉利节省很多研发成本,同时也能提升技术形象。
吉利汽车不断的收购应正是出于这一目的,这对于在技术研发方面起步较晚,而且对于新能源领域基础储备不够强的吉利而言,能够将技术研发的主攻方向调整到新能源板块是最理想的战略规划。毕竟未来属于混动以及电动汽车,内燃机与传统变速器技术只需要储备足以平稳过渡的程度即可;也就是说吉利的收购与合资只是为了过渡,同时是为新能源技术成熟后,通过足够大的品牌影响力以高起点在全新领域发力。
比亚迪汽车与吉利汽车的起点有极大差异,比亚迪在1995年成立之初主攻化学电源,至2003年已经在这一领域成为全球三甲;且业务范围涉足的智能产品代工、矿业、光伏储能、照明等各个领域均与汽车无关,但是这一企业不得不转型汽车领域。因其化学电源(电池)与光伏储能的发展相辅相成,发力光伏的基础是低成本的储能电池,想要降低电池的成本唯一的方式是装车销售,在创造一次价值后免费回收进行梯次利用,这就是比亚迪不得不造车的原因。
简而言之比亚迪不是为了造车而造车,只是把汽车当做战略规划发展的工具;所以不论比亚迪起步的阶段是不是燃油车主导的时代,该品牌都要为新能源汽车打下基础。初期是依靠收购秦川汽车转型,在通过逆向方式打造了几款热销车的阶段中不断积累车辆的制造技术,待相对成熟后在2008年起随即推出PHEV和EV汽车。
产品的特点非常突出,是电驱为核心让汽车动起来,而电驱技术又正是比亚迪的拿手好戏,那么比亚迪也就没有了利用收购品牌方式汲取技术的刚需。具备战略发展眼光的车企有很多,能提前十年预测传统能源的即将枯竭,能预感到汽车技术领域即将发生重大变革的车企不止比亚迪。其中有一知名度极高的车企有与比亚迪一样敏锐的嗅觉,那就是吉利不惜重资入股的梅奔。
奔驰看中了比亚迪的发展潜力同时需要比亚迪的电驱技术,而比亚迪在2010年前后也需要提升品牌形象,并且需要优秀的底盘调校团队,这两点正是奔驰能够与比亚迪等价交换技术的筹码;于是则出现了“比本腾势”,至此比亚迪也不需要其他品牌去提升影响力了。
总结:比亚迪汽车的技术发展针对性很强,其战略规划就像一组沙盘,确定了最终目标后不论中间的推演过程是否会出现问题,只要方向不变则最终的成功是必然的结果。在DM3.0/4.0T量产与储备以及确定E平台的投产后,比亚迪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已经有领头羊的地位。
且比亚迪外供平台或总成已经一定程度转型供应商,目前有奔驰腾势、大众奥迪、丰田汽车、北汽广汽、长安长城等诸多知名车企与比亚迪有战略合作关系,那么这一企业还有什么理由去模仿吉利以收购的方式去获取一些东西呢?两者的差异为比亚迪是有吸引力的磁石,吉利汽车的吸引力在于其资本;这就像演艺工作者和流量明星的区别,虽然都能获得各自理想的结果,但是气质并不同。
专业做电池,毕竟这是优势 比亚迪现在的汽车差吗 之前比现在长安吉利 是不差的 而且甚至在这个有点混合动力的这种非常厉害的,是非常厉害的。所以,他们现在自己研究产品应该来说非常非常的厉害,以后,我觉得可能会是一个市场的一个需求,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比亚迪。
比亚迪不像吉利一样收购其他汽车公司,其实这就是技术人员与商人的区别。技术人员一心琢磨技术,不会经商。商人呢?直接买技术跨过研发阶段,节约宝贵的研发时间来赚更多的钱,或者早日赚更多的钱。市场是残酷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市场并不会等你成长。这就像马自达与丰田一样,马自达汽车地处一个小乡村,埋头搞技术、搞研发。丰田呢?则是最会赚钱的汽车公司,不追求个性不追求性能,打造一个皮实耐用的口碑后,金钱就会源源不断的流进来!
我们看一下李书福先生的创业历程:最早李书福先生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四处照相赚钱。
积累了一部分资金后自己开设了照相馆。照相馆开了两年多以后,李先生发现废旧电路板提取各种贵金属比较赚钱,于是把照相馆关了直接转行贵金属提取。随着从事贵金属提取的人员增加,利润逐步降低,李先生又琢磨起来了新的路子。改革开放后电冰箱作为高档家电进入家庭,李先生开始琢磨生产电冰箱配件。
上面的厂房就是最早的电冰箱配件工厂。这里顺带说一句,李书福先生虽然高中都没有毕业但是头脑是灵活的,搞技术也不在话下。从自己琢磨成功电冰箱配件就可以看出来。早些年的澳柯玛电冰箱就是李书福贴牌生产的。几年后李书福把电冰箱配件厂送给了***,自己去读了大学。回来后发现进口装潢材料在国内比较吃香,于是又搞了几年装潢材料。和提取金属一样,几年后生产装潢材料的技术被人学走,利润也逐步下跌。
于是李书福又把目光投向摩托车。于是中国第一个民营摩托车企业诞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踏板摩托车的开发。某日李书福先生在街头看到一辆进口的踏板摩托车,售价上万元。当时国内并不能生产踏板摩托车,李书福先生仔细研究了一番,发现生产这玩意儿利润很高,于是就摸索着造出了踏板摩托车。后来依旧是同样的套路,大家看到摩托车赚钱都开始生产,李书福就放弃了摩托车生产,开始生产汽车配件,后来自己先斩后奏搞汽车。
可以看出来李书福先生就是走在[_a***_]前端的人,而且极具创造力,也是一个懂得借势造势的人。自己生产汽车后才发现汽车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后来质量上去了发现商标不好看,于是在2007年面向全国征集车标,车标好看不好看是另一回事但是全国人民都记住了吉利汽车,都知道画一个车标如果被采用,可能会获得百万奖金。
一箭双雕,即获得了满意的车标,也让全国人民知到了吉利汽车以及车标蕴含的意义,这一手玩的相当漂亮。吉利其实也一直在搞研发,例如开发自动档变速箱,搞 出了三挡自动变速箱。深入研发后才发现汽车与摩托车不是一回事,技术,专利、经验都是短时间学不会的,不能拥有的。于是才想起了走捷径,从收购DSI变速箱开始,吉利开启了疯狂的收购模式。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蚂蚁吞大象成功的收购了沃尔沃乘用车。
回首李书福先生的创业经历不难看出来,李书福是一个合格的商人,一个头脑灵活精明的商人,一个敢做大事的商人。世界上那么多的车企,为什么只有李书福先生成功的收购了沃尔沃汽车了呢?李书福钱多吗?不多,这就能力的一种表现。
买技术远远比自己研发技术来的快捷,是短期内快速提升自己的一个捷径,买来技术后自己在消化吸收,这样吉利汽车就走在了市场的前端。吉利也是买技术最成功的一个案例,花出去的真金白银换来的是同等价值或者超值的技术。与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的鲜明对比就是北汽福田收购的宝沃汽车、北汽收购的萨博汽车,两个收购都以失败而告终,可以看出来有些时候有钱也未必能成大事,也看出来李书福先生的能力。
比亚迪王传福先生相对吉利的李书福先生则有所不同
王传福1987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攻读研究生,1992年,26岁的王传福被破格委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301室副主任的重任,1995年王传福成立了比亚迪科技公司,2002年比亚迪股份在香港主板上市。2003年1月,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王任董事长,四月公司正式更名为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王传福先生纯粹是理工男,一个纯粹搞技术研发的理工男。在理工男的眼里,技术都是相通的,隔行不隔理,知道原理以后就可以研发出类似的产品。搞技术都有一种犟劲儿,不服输的劲,一个大小通吃的劲儿。
因此比亚迪汽车上电子功能是最多的,早期以电子功能多而著称。由于半路出家,造车也更随意,并没有传统汽车的条条框框约束。例如比亚迪***用中文按键,比亚迪为汽车装上了遥控驾驶,总之豪车有的功能在几万块的比亚迪汽车上也可以看到。后来的电动汽车还带有220V电源输出接口,这些都颠覆了传统汽车的设计。
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借鉴大众1.4T发动机搞出来1.5T/2.0T发动机,现在这两款发动机仍然在服役。参照大众福特的双离合变速箱搞出来自己的六速双离合变速箱,而且变速箱控制模块也是独立开发的。而不是像其他厂家购买全套配件,自己只造壳体与齿轮。速锐是当年自主品牌第一个***用涡轮增压发动机+双离合变速箱的汽车,零百加速8.9s。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lw.com/post/70688.html发布于 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