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huangp1489

多家车企联手服务汽车品牌,多家车企联手服务汽车品牌有哪些

huangp1489 10-04 7
多家车企联手服务汽车品牌,多家车企联手服务汽车品牌有哪些摘要: 为什么国内各大厂商都在跨界造车了?入股中国造车新势力,日产汽车这次打的是什么牌?为什么国内各大厂商都在跨界造车了?国内各大厂商都在进驻新能源汽车领域,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为什么国内各大厂商都在跨界造车了?
  2. 入股中国造车新势力,日产汽车这次打的是什么牌?

什么国内各大厂商都在跨界造车了?

国内各大厂商都在进驻新能源汽车领域,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第一、补贴政策。商家最核心的就是利润没有利润是不会有厂商去做的,那么利润从哪里来?我们都知道新能源汽车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靠厂商制造销售新能源汽车,估计是没有非车企去投资造车的,明摆着是亏本的生意,就算是车企也会承担非常大的风险。但是国家要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因此就有了国补和地补的政策,只要有资质造出符合规定的新能源汽车都可以申请国补或地补,利润就从这里来。很多国内厂商就看中了这一政策,因此就会投资进驻新能源汽车造车行业

第二、起步期问题。新能源汽车起步期只要试造车技术问题。其实刚开始的新能源汽车造车技术问题并不能制约国内厂商进驻,因为只要有资金投入(没钱的借钱,都可以玩的哦),就可以通过招入专业人员、买资质、买技术和买配件进行组装汽车。因为没有市场竞争,无需考虑整车可靠性太多,只要造出汽车能够上牌即可,剩下的就是车辆行驶里程时间了,一旦满足国补和地补政策要求即可申请补贴,造车企业一旦拿到补贴基本就赚到钱了。

多家车企联手服务汽车品牌,多家车企联手服务汽车品牌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发展期问题。随着国补和地补的逐渐退坡,以及申请国补或地补的条件限制,时间一长,很多国内厂商无法承受资金压力而纷纷倒闭,倒闭的这些厂商基本都是没资金没技术的那些,因为他们只想捞一把就走人,只有那些有资金或既有资金又有技术的厂商坚持下来。

第四、竞争期问题。坚持下来的这些厂商在面对国补和地补退坡的情况下,自己面对市场竞争,自己研发制造销售,因此进入竞争期。竞争期的厂商必须是有资金和技术的,否则不会走得很远。比如恒大集团造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资金雄厚,走得更远。

最后总的来说一下,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势必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加之国家强力拖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前景非常可观。

多家车企联手服务汽车品牌,多家车企联手服务汽车品牌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新能源车制造简单啊,门槛低,就是一个电机,用了几百年了,还有电池,电控系统,都有专门的厂商在做,同时电是人类玩的最溜的能源,所以电车动力系统几乎没有什么难度。主要是比智能软件和车辆的舒适便捷性。而且新能源车市场还很大,能挣来钱。

但是这也是新能源车普遍的缺点,就是底盘技术积累不足,普遍的新能源车都没有同级汽油车底盘***好,尤其在一些细节方面的设计有所欠缺。优势就是现在这些新势力很多都是IT起家,所以软件设计占优,也就是常说的黑科技,哪有设计的不好的地方,就用软件升级来解决嘛

感谢邀请!18年来,全国各大厂商都进驻新能源汽车领域,根据目前的情况,主要还是受政策所迫,如果国内这些厂商不开始造新能源车,对其整个企业都会有影响

多家车企联手服务汽车品牌,多家车企联手服务汽车品牌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早在2017年9月27日,工信部发布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双积分管理办法”,该通知自2018年4月1日开始执行。简单讲双积分管理办法就是通过行政手段来促使车企提升乘用车节能水平,扩大生产新能源汽车的比例,从而达到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的目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要求,纳入乘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条件。

所以,国内各大厂商从2018年开始都进驻新能源汽车领域,很大程度与这个双积分管理办法有关!

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的前景如何,我们是否都还看不透。对于各大厂商的新能源汽车板块来说,目前几乎都是在不断投钱,还没有多少厂商看到回报。据乘联会半年数据统计,2020年前半年,新能源汽车零售市场累计销量在31.4万,同比下降44%,可见新能源汽车市场并不景气!

但是,迫于环保的压力,新能源汽车必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只是技术和时机都还未成熟,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需要我们各大厂商攻破的难题还有很多,现在很多购车的朋友对新能源汽车还是有很多顾虑,导致现在的购买力更不强。另外,针对新能源汽车,***也给出很多的***政策,目的就是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未来必将是新能源汽车的天下!

很高兴为你回答问题!

一般大体为三种: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汽车

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

2000年进入国家863***项目

2001年我国开始对新能源的发展规划

2010年6月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2013年至2018年间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

2019年至2021年继续执行补贴政策措施

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加大力度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国内为什么有很多跨界造车公司

这跨界造车没啥的。

丰田以前干纺织的,马自达搞三蹦子的,至今很多地方俗话还管三轮车叫马自达呢。

问题是真造车还是拿补贴。

之前造车骗补,这种事太常见了好么,左手倒腾右手,补贴拿到手软。

无论是国企民企,亦或者说造车新势力,一窝蜂上马,没造车资质招人代工也得上。

所以后来补贴退坡之后,很多人就出局不干了。

法国PSA集团指出:新能源不过是政策下的产物,取消补贴后没几个人会买的。

宝马集团高管也指出,新能源是建立在政策强制推广的东西。

国内有双积分规定,主机厂不想造新能源也不行。

李书福对造车新势力的批驳好几年前就有了。

入股中国造车新势力,日产汽车这次打的是什么牌?

最近网上盛传日产即将收购一家中国新能源车企,备选品牌理想、[_a***_]和合众,这一消息的真实性先不说,但足以让人看到日产的位置有多尴尬,论造车综合实力,中国这三家初创新能源汽车公司根本无法与日产相提并论,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并不是个明智之举,再者,产能问题也是日产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理想、威马和合众三家公司目前的产能问题都让人捏一把汗。而且装配质量与整车品质都还有待市场考察。保守等级数一数二的日本人,没有理由用如此激进的方式搞向下兼并。

所以,综合来看,日产收购案有太多的疑点,单凭这几天新闻就能断定日产收购案坐实有些不负责任,毕竟日产的技术储备也不少,虽然比不上本田与丰田,但好歹也处在全球先进水平。因此,这次的日产收购案是真是***还有待考察。不过这桩离奇的收购案背后,却实打实隐藏着日产如今面临的困境,日产收购造车新势力的传闻有两个关键信息:一是,25%的股权比例;二是,意向收购方为一家电动汽车生产商。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油耗积分关联企业想要获得新能源积分需在新能源合资企业中持股比例25%以上。而日产当前在中国市场亟需缓解"双积分"带来的压力。在过去两年时间里,日产中国虽进口车数量不多,但油耗积分一直为负。负到什么程度?行业倒数前三里有它,在我看来,如果日产不能找到获得新能源正积分的有效路径,未来面临的政策压力将很大,但是从国内的新能源车市场来看,虽然增幅有减,但长期来说仍然是肥肉一块。相比本田和丰田,日产在国内的布局已经慢了半拍。而整个日系车在新能源市场的速度又比不过德系、美系和中国品牌。留给日产的时间与市场份额已经不多了!日产目前仅仅有轩逸纯电这一款量产新能源车在售,和友商一比,甚是寒酸。

这桩收购案是真是***还两说,但日产确确实实面临着很多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若无法解决将会让日产的盈利状况进一步受挫,所以现在也别提挣钱了,能活下来就是本事。

日产入股汽车新势力本身并不奇怪,中国市场作为日产的战略实施重地,其品牌保有量自是一目了然。

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制造未来大趋势,日产如此庞大集团怎么会不御风前进?

风向有了,随风前进无非就是要技术,要钱,要平台,要市场环境。就日产而言,哪点会是他的目标呢?我想日产最器重的是中国本土品牌的市场环境。

目前中国政策大力度支持新能源,口碑和形象的塑造也有了,这些不是任何一家成熟车企用钱用技术就可以短时间办得到的,结果是花钱入股就都可以办到了。

所以,我觉得日产入股国内汽车新势力是迟早的事。


入股入股中国造车新势力?这并不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情!同样也不是空穴来风!

日产聆风是全球销量最高的纯电动车,全球销量遥遥领先,但是纯电的轩逸,在国内市场表现如何呢?我想这个问题,日产应该看的很清楚,他是无法超越比亚迪、北汽吉利国产品牌。

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在政策上差异,更多的还是角色的转变。毕竟外资品牌在国内新能源市场仍为“追赶者”的角色。因此日产收购一家初创电动造车企业,例如车和家、威马,即可以帮助日产更好地吸引中国买家,并且能在电动化和智能网联发展上更加接地气。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不得不考虑,本来很稳固的日产-雷诺-三菱联盟现在面临着分崩离析,而中国作为日产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加快布局速度的需求已经刻不容缓。

中国的市场和其他国家市场最大不同,就是我们直接重视纯电,而对日产、发丰田本身拥有的成熟混电并没有给出更理想的出门(因为没有***补贴)。所以与其大力开发专属电动车平台,不如入股中国造车新势力,更加划算的多。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lw.com/post/60034.html发布于 10-04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