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huangp1489

疫情期间汽车品牌分析报告,疫情期间汽车品牌分析报告怎么写

huangp1489 2024-06-30 22
疫情期间汽车品牌分析报告,疫情期间汽车品牌分析报告怎么写摘要: 当前车市低迷,且又逢疫情,车企的寒冬,你怎么看待?疫情影响经济,对汽车行业有多大影响?因疫情导致原材料大涨,未来的汽车会不会也会大涨?疫情过后经济复苏,汽车会大幅涨价吗?当前车市低...
  1. 当前车市低迷,且又逢疫情,车企的寒冬,你怎么看待?
  2. 疫情影响经济,对汽车行业有多大影响?
  3. 因疫情导致原材料大涨,未来的汽车会不会也会大涨?
  4. 疫情过后经济复苏,汽车会大幅涨价吗?

当前车市低迷,且又逢疫情,车企的寒冬,你怎么看待?

当前车市低迷主要受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

1.中国汽车市场保有率,由于前几年的汽车市场的提前的***消费,让本来循序渐进发展的汽车市场提前过完了快熟增长繁荣期,导致汽车市场提前进入半饱和状态。

2.汽车市场的需求量在下降,汽车市场的蛋糕在不断的变小,导致车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会出现一些恶性的竞争,比如有些车企为了拿下更多的市场份额,不惜过度减配,导致车子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这就出现恶性循环,从而会导致整个汽车市场低迷。

疫情期间汽车品牌分析报告,疫情期间汽车品牌分析报告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汽车市场还受到能源市场的影响,特别是汽油,汽车和汽油就是互补品,油价一上涨,就会降低人们的购车欲望,当然就会导致车市的低迷。

4.交通状况对汽车市场影响也比较大,现在城市的交通状况比较差,相比较开车,大家更愿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比如地铁,时间可控,环保,人还不累,出行的成本还低。

最后,建议车企们还是要把新能源车作为主攻方向,这样至少不会一直受制于石油,同时对于环境也是更友好。

疫情期间汽车品牌分析报告,疫情期间汽车品牌分析报告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现在的确是个车市的寒冬。我们虽然不涉及直接汽车销售但是涉及汽车***。业务量的低迷也可以反映出现在的车市的低迷。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情况应该会不容乐观,寄希望于下半年能够反弹吧。

疫情的影响的确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很多的汽贸店还没有开门,疫情过后,市场回暖也不会立竿见影,因为消费者陆续复工,手头资金不会立马那么充足,经历了2个月没有复工,所以需要几个月的缓和期。除此之外,每年开春也是汽车销售淡季,即便是往年,没有疫情影响,销量也不高,由于今年有疫情影响,所以现在的整体的车市才那么低迷,给了各大车企、汽车金融公司很大的压力。

不过好消息是前些天国家有出台鼓励汽车销售的文件,可以肯定的是下半年的车市会有很大的回暖,汽车作为最主要的大宗消费商品,对我国GDP的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信寒冬会很快过去的,车市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

疫情期间汽车品牌分析报告,疫情期间汽车品牌分析报告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根据中国乘联会的统计数据2020年2月中上旬的汽车销量同比下滑92%之多,而且这些销量里大部分还是去年下的订单。由此可见,疫情对中国汽车销量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另一方面,汽车产业的复产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周期。汽车是一个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复杂工业产品,而主机厂不可能生产所有的零部件,因为那样需要太大的体量,也不高效。于是主机厂的大部分零部件就需要***购,这就涉及到一个庞大的供应体系,涉及到几百上千家一级供应商和成千上万家二级供应商。而每家供应商所处地区不同,疫情严重程度不同,复工时间也就不尽相同。对汽车来说,但凡有一个零部件供应不上,车辆就无法下线。

虽然大部分零部件都有库存,但是目前主机厂都在学习丰田“精益生产”理念,都把厂内零件的库存量降得非常低,厂内零件满足消耗以天计算,甚至是几个小时。而大部分一级供应商厂内的库存也不会太多,而且可能受二级供应商零部件供应的影响,也无法生产一级零部件。可以说主机厂复工容易,复产难。

还有一个影响主机厂的重大因素是物流。由于汽车零部件的供应商遍布祖国南北,零部件的运输在疫情的影响下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合资车企,合资车的零部件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海外,目前的情况对零部件及时且不间断地供应到主机厂制造了不小的考验。

可以说,汽车制造行业是体量最庞大的制造行业之一,所以,影响汽车行业的因素太多了。可以预测,今年汽车的总销量肯定不会高于去年。但是,也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国家肯定会积极***取***汽车市场的政策。

对于***汽车消费市场的行动可以有很多形式,比如降价促销,或者适当放宽限购指标,也有民众提议延迟国六排放的执行日期。虽然目前各大主机厂恢复产能还需时日,虽然各大汽车销售网点门前冷落,但是相信疫情过后民众的补偿性消费加上国家的***政策,不会使疫情对汽车行业造成太大的影响。

近两年全球经济低迷,汽车作为非快消品,自然作为最后的消费品。加之,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比较丰满,销量难免走低。疫情对汽车消费要分两面看,已有车族,换车可能性持续走低;疫情让无车族感受到种种不便,乘坐公交的风险,购车意愿倒是被***出来。

当前疫情已经是全世界所面临的问题了,车市在这个时候肯定是冷淡期,现在主要是以下问题导致的

1.所有制造商复工困难,即使复工也不能保证满复工

2.现在所有人员出行都减少,现在能不出门就尽量不出门了,还有很多小区和企业都要求在公司或小区隔离,基本没多少外出了,这样用车需求就降低了

3.买车也不向买其他日用品拿了就走,买车很麻烦,付款上就得分全款和***,如果***还得办手续,即使买了车,还得上牌贴膜保养,等等,不是一天就能搞定的,可能需要好几天,正常时候多跑几天没什么,但现在疫情期间大部分人肯定都不愿意跑了

疫情影响经济,对汽车行业有多大影响?

一.各大车企的生产被迫停摆

疫情大规模爆发的时候,正是中国春节,数以十亿计的国人正在踏上回家之旅。

应该说,在疫情之初,对车企并无多大影响。春节,绝大部分车企都已经放***休工,每年春节都是车企停工的日子,市场上销售的车辆都是11月、12月生产的库存车。甚至有些车企还会自己储备一些库存车。但春节之后,越来越严重的疫情,让这些车企不得不推迟复工的日期。

但是初七后大部分地区都要求不早于2月10日。目前,丰田、福特特斯拉国内主要大厂车企都已经对外宣布,将会延期开工。

二.消费者因疫情不能购车

春节后还是有很多人去订购新车或提车,但受到疫情的影响,线下门店延迟开业,全国的物流体系也受到影响,自然也会导致销售严重受影响,而且存量订单的交付也未到位。同时,对于爱车出现故障车主,由4S店延迟开门,自然也无法进行整车的维修服务,这也使维修服务业务收入遭到影响。

三.对产业链上游的影响

整车厂不能开工,那么上游零部件供应也相应无法接单和生产。汽车工业堪称制造业中的明珠,一辆汽车动辄有成千上万个零部件,其构造远超一般的工业产品。任何一家车企都不可能自己包揽所有零部件的生产,因此就产生了德国博世集团、德国***埃孚、德国大陆、加拿大麦格纳、日本爱信等这样的零部件巨头。不论巨头还是小供应商都逃不过这次疫情影响。

原本2019年就是中国汽车的寒冬,这次疫情无意识雪上加霜!期待疫情尽快接触,原祖国强大,安好!!!

相信大家都感受到了***状***的威力,随着时间推移,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也显而易见,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汽车行业,它受到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对于汽车主机厂来说,2019年本来就够难了,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乘用车销量连续两年止步增长,除了几个硬核合资车企外,其余车企均出现不少幅度的下跌。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中国品牌如[_a***_]、比亚迪、奇瑞、传祺等纷纷发力海外市场寻求出路。

最直接的影响,许多车企的复工时间推迟了,意味着本来按***研发生产的目标如今也得延后,但供应商、***、场地租金以及工人工资可不能延迟。

本来整车制造业就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普遍资产负债率较高,但这时候的资金压力可能会让一些抗风险较弱的车企断送职业生涯,海马力帆、众泰等车企或首当其冲,甚至在国内并不太好过的标致雪铁龙都有倒悬之危。

对于疫情最严重的湖北省,这种影响更为明显,汽车是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第一大产业,2018年湖北全省生产整车241万辆,占据全国8%的份额。

湖北拥有多家整车企业,集中了东风汽车,东风本田,东风日产,东风标志雪铁龙,上汽通用等主流OEM的重要生产基地,同时聚集5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

因疫情导致企业大面积停工的影响,汽车行业也面临着劳动力短缺所带来的全国乃至全球供应链风险。作为零部件出口大国,此次全国性延迟复工也会加深全球汽车供应链所面临的危机。

根据知名咨询公司BCG的分析预测,汽车行业的需求2020年第一季度大幅下跌在所难免,有业内人士表示,预计第一季度销量下降150-170万辆。虽然大部分需求延后,但并未消失。

2020汽车销量受疫情影响预计下降5%-10%,疫情影响不会持续到第三季度。

本人从事汽车制造行业10年,在一家合资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去年10月份协商离职。我们公司还是全国销量前十的企业。其实从16年开始,汽车行业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原单位其实车型不多,就只有几款车型,之前还是比较畅销,因为这个原因,还开了几个工厂,15年是个分水岭。之后销量越来越少,产量也就越来越少,当然有自身的原因,但市场还是主要原因。举个例子,一款中级车,销量好的时候,加班加点的生产,2班产量不达标就开3班,到后面一个月只生产1000到2000来台车,2班降到单班,单班降到生产几天放几天***,可想而知,这种差别有好大。所以出政策协商离职,我也没有过多犹豫,还是决定出来了,我还好,年纪30出头,好多年龄大一点的,出来找工作都不好找了。留下的同事,据说因为没有产量,都外调到别的厂去支持去了。所以不是疫情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几年前已经开始了。

因疫情导致原材料大涨,未来的汽车会不会也会大涨?

疫情造成汽车生产原材料大涨应不会影响「车价

关键词:

作为生产汽车的基础原材料如果价格增长,是否会造成车价的暴涨?相信这是2021年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这里可以基本确定的说-「完全不用担心」。原材料价格的增长等于加强汽车行业的竞争,这个流程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或者理解我“优胜劣汰”也是可以的;因为汽车的利润率本就不低,否则哪来的连续20年的价格下探呢?

回顾: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这一年中汽车生产原材料的涨幅也比今天夸张的多;其中缘由这里不再赘述,简而言之是从原材料到运输,从生产到终端销售的成本都在提升。

各大车企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其中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如克莱斯勒沦落到被菲亚特收购,通用汽车次年破产(后变卖品牌重组),五十铃也因品控问题加上经济冲击而推出北美车市;其次还有消失的庞蒂克,土星,上汽合并南汽等等,欧洲也有诸多车企受到冲击,但是又如何了呢?

从进入2000年开始,截止到2010年期间,汽车的价格几乎以每年5%-9%的比例下降;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原材料价格飙升的阶段中,车辆的价格也不例外的持续下探。

随后的十年更是以更高的比例下探,但是在这十年中的劳动力成本是持续升高的哦;理论上车企的压力会更大,这种现象要如何理解呢?

原因其实再简单不过,DPI的增长等于汽车消费市场的体量的快速膨胀;所谓“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往往指一些暴利行业,早期的汽车生产销售也差不多,因为市场的体量很小则单车的利润率就要足够大。

疫情过后经济复苏,汽车会大幅涨价吗?

汽车会降价。目测 国产品牌 降价是 时间和幅度问题。最佳的买车时间 从过往5年 的 月度降价数据来看,通常在3-5月,而销量最高通常在9-10月。2019年8-10月的销售数据疲软,近期疫情带来的资本市场压力,让我认为 结合疫情发展状况,4月底-5月初 各大厂商 车型会开始 国内市场的多种促销,包括降价。

这个还要很长的路要走,说实话国内算是控制差不多了,但外来人口也是一种负担,控制不好有可能小面积复发,国际疫情失控,何时结束还有待考量,现在制造业对外贸易很难做,几乎都处于停工及半停工,没有订单,成品积累,资金流通困难,养家糊口都很难了,很难再出现大金额高消费,就算疫情结束,经济复苏,说实话通过这次疫情,我想中国的公民更希望存钱,而不是消费,有车贷,房贷的工薪阶层太困难了,在失业情况下怎么保证信誉,更多的会选择理性消费!

个人对疫情过后的经济复苏不抱太大期望,就好比之前大家说疫情结束后,人们会报复性消费,可实际上大家都捂紧钱包,不是不想买,是收入受到影响了。很多人工作出了问题,接下来很长时间,出口订单都很难恢复,至于汽车这种大件,别说有疫情,就是没有疫情的2019已经明显下滑了,好多都在打折。疫情来了,日本汽车企业都宣布停产了,说明不管是从供应链还是市场端,恢复都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至于说涨价,你的考虑可能是产量下滑供不应求?那前提是得有人买啊!不卖车还房贷就不错了。

从数据来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1月份汽车产销数据显示,1月汽车销量194.1万辆,环比下降27%,同比下降18%。其中,1月乘用车销量161.4万辆,环比下降27.1%,同比下降20.2%。即便是去年势头强劲的丰田,1月分也仅仅实现14.53万辆的销量,同比下滑1.2%。

那么,这场尚不知何时结束的疫情,对车市走向有着怎样的影响?疫情过后买车,车价会下降还是上升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分析。

憋足了劲,疫情后各大品牌势必加大促销

历年来,春节前夕对于汽车经销商来说都是购车旺季。毕竟,很多人都想体面地开着新车回家。所以,在经历了年底的促销冲量之后,1月份经销商多少都会有一些库存,以应对春节前的购车小***。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2020年1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2.7%,环比上升6.3百分点,同比上升6.5个百分点,已经超过警戒线以上。以目前这种情况来看,厂家和零部件供应商复工时间参差不齐,许多经销商复工时间也一拖再拖,汽车滞销,库存已经是压在众多经销商心头的一块石头。

但更重要的是,疫情结束后,憋足了劲的各大品牌厂家,肯定会卯足了劲各显所能,抢占先机。

放在以前,各大汽车品牌都会根据自己的新车战略和销售目标战略,制定自己的销售节奏。彼此之间除了直接竞品之外,几乎互不干扰。但疫情打乱了正常的市场节奏,待疫情结束,预计所有品牌从厂家到经销商,都会出台有针对性的促销***,以弥补失去的时间。车市预计会罕见的进入一场所有品牌“同时发力”的状态。这就意味着促销战将会大面积的爆发。

加上当前,不少消费者都希望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一来方便,二来和公共交通相比也相对安全,所以此次疫情过后,很有可能会像2003年非典之后一样,车市或许将迎来一波集中的销量释放。

一方面有购买需求,另一方面各大品牌都卯足了劲,两者能碰撞出怎样的降价大潮,我们拭目以待就好。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lw.com/post/34819.html发布于 2024-06-30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