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评测汽车,新京报价格2020


滴滴推出共享电单车「街兔」,共享电单车会有市场吗?
滴滴“托管”小蓝单车后,近日,又有媒体报道称,滴滴又入局电单车,名称为街兔,押金为99元。
去年共享单车的争夺赛的格局还未定,今年,滴滴抢先退出共享电单车,17号小蜜电单车也出厂,还有市面上已布局的芒果,七号电单车,小鹿单电车等,据悉摩拜和ofo也在加紧推出自己的共享电动单车,众多玩家想分羹这2-8公里的蓝海。
今年,将是共享电单车激烈博弈的一年。但前路漫漫,阻碍重重。
去年8月,交通运输部、中宣部等10部委曾联合发布的有关共享单车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不鼓励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
当时有关部门提出“不鼓励发展”的原因或考虑是,:市场上投放的共享电单车车辆普遍不符合《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标准要求,同时存在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火灾安全隐患突出、电池污染问题严重等问题。
2、其次,电单车对用户使用能力有要求,适用范围更窄。中国是自行车大国,会骑自行车的人很多,但共享电动车的人群还是有限的。目前国内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等地都禁止电动车上路,未来能投放的区域待定。可能会集中在二三线城市。
3、电单车押金普遍较高,鉴于当前押金风险问题,共享单车都已经免押金举措,所以共享电单车的用户拓展、开发都有一定难度。虽然街兔押金仅为99元,但无法退押金的前车之鉴太多。相信用户在决定使用时会持更谨慎态度。
本身“共享”这个事情到了现在就已经很值得考虑了,除了共享单车做出了很多东西,其它共享的都是来搞笑的。现在共享电单车「街兔」入局,看起来是为共享市场又添加了一份活力。
因为共享电单车「街兔」和共享单车模式都是差不多的,共享单车遇到的问题,共享电单车必然也会遇到。而且可能会更严重。
比如,政策。本身电动车的治理都已经很难了,很多城市都在限制电动车的出行。现在突然来一波和共享单纯一样规模的电动车,对城市的管理必然带来极大的问题。所以,要想推广,这一步就已经很困难了。
比如,安全。骑共享单车都能受伤打官司,那点动车岂不是更容易出现事故?速度那么快,万一未成年骑行呢?
比如,偷盗损坏相比之下,电单车必然比单车更值钱,成本又那么高,如何维护管理,如何避免被大量损坏,更是管理方面的大问题。
当然,如果外部情况理想化也许市场还是有的。不过,个人感觉还不是共享汽车的市场大。可是外部情况总是不理想的,挑战更是巨大。
据说共享电单车是滴滴战略扩张的重要一环,在滴滴的战略布局中起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情况不容乐观,因为单车到电单车性质就不一样了。交通运输部等10部委此前曾联合发布的有关共享单车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不鼓励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
综合看来,可以说共享电动车的发展困难重重。
首先从社会看需求,那么市场想要利润化那就必须将总量控制在一定的比例。
最直白的就是供与需的关系当供大于需那么就超出市场需求给城市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同样的也不能利益最大化,一辆单车一天被骑行3次已经是一个相对高的频率了一年360天除去冬天和雨天和逢年过节满打满算就200多天。一辆车一年平均骑行600往上一点点。一次一元就是六百元再加上每辆车的调度运维费用和车辆制作费用。所以未来单车想要单方面靠运营收费盈利还是比较难的。
本人认为想要靠运营收费盈利只能通过3点
1:那必须对现有模式深入研究和精细化深耕
2:体系建立;这一点对于一些比如滴滴;美团之类的头部玩家比较合理也有一定的互补性。东边不亮西边亮。就算亏本也可以算作变相花钱买流量接入其他业务。能让客户流动起来可以用粘性和建立公民习惯化培养来形容。
其行业总量在前期的铺车大战中已经触顶
后期只是怎么寡头运营和提高行业质量,
共享电单车有市场需求,但是目前还不在风口上。
杭州相关管理部门日前叫停“共享电动车”,约谈了相关企业,要求在限定时间内企业自行对车辆进行清理并暂时退出杭州市场。对于逾期不清理且未退出的,将开展***。
共享电单车具有很多优势,简单总结有以下几点:
1 骑行快速舒适,通勤成本低廉。相对扩大了用户的出行范围。
2 基于电单车高频次的骑行,投放数量不需像共享单车那么多,不会过度占有公共道路***。
3 共享电单车更环保,能够降低用户私家车短途的使用比例。
1 政策风险
各地(尤其是一线城市)目前对发展电动车正在逐步限制。就算不完全限制,也要求车辆达到国家标准并上牌统一管理。根据国家《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规定,电单车最高车速应不大于每小时20公里,整体重量不超过40公斤。而目前许多电动车超出了这个规定。
2 安全风险
滴滴入局共享电动车,难道觉得城市的街道被共享单车堵塞的还不够严重吗?难道要再次掀起第二次共享电动车围城的局面?我不看好共享电动车业务,不管是从政策风险,还是实用性方面,共享电动车最终都会被***强制性叫停的。
在2017年8月,国家10部委联合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不鼓励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给出的理由也是很明确的:1、车辆普遍超标。2、容易发生交通事故。3、火灾安全隐患突出。4、车辆运行安全风险高。5、电池污染问题严重。
这意味着,共享电动车从其诞生开始,就是被政策严厉禁止的,发展电动车有极高的政策风险。
一辆自行车的成本在600-1000左右,那么一辆电动车的成本差不多要翻一倍,近2千元。如果说电动车再按照单车那种规模投放,滴滴按照20万辆 /城市投放,单车成本就需要4个亿,由于电动车的电池更换问题,其运维人员比共享单车要更高,目前单车配比是千分之五,按照1%的人员配比,仅仅城市运维人员的人工成本就达1千万;另外单车的零配件维修成本,肯定远远高于自行车,这些的投入意味着,共享电动车是个非常重的资产投入。
在目前政策如此严厉的情况下,滴滴竟然还顶多作案,岂不是拿政策开玩笑吗?
看起来电动车可以覆盖3-10公里距离,比单车更具备优势。但是未来的出行市场,是主打绿色新能源、且高舒适度的。
目前摩拜、一汽等企业已经入局共享汽车,当共享电动车遇上共享汽车时,同等条件下,用户肯定会选择汽车:为什么呢?
舒适度,汽车不受天气影响,尤其是雨季、冬季天冷;
安全性,电动车出现事故时,用户受伤的概率更高,安全性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lw.com/post/31393.html发布于 2024-06-17